2、企業管理與相關法律知識(二)
3、破除網絡謠言
4、打擊網絡謠言
企業管理與相關法律知識(一)
綜觀當前國內外日益蔓延之金融風暴,它將會給企業帶來毀滅性打擊,也將會給企業帶來新的機遇,與此同時,企業必須改變策略,予以應對和把握。為此,義亭派出所根據歷年處理經濟案件,結合國際處理經濟危機之先進經驗,將持續開展線上普法宣傳,目的是為企業減少公司壞賬率,確保利潤不被欠債吞噬,避免和減少債務危機,從而導致企業破產之危險。 首先要學習產業職業道德、勞動合同法,有助于正確地履行義務、行使權力;其次要學習物權法、合同法,有助于簽好合同、規避風險;再次要學習產品質量法、消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有助于提高產品質量、增強誠信觀念;最后要學習商標法、專利法和著作權法,有助于打造自主品牌、提高產品競爭力。一、產業職業道德、勞動合同法
(一)產業職業道德
1、第一產業(農、林、牧、副、漁)職業道德:(1)熱愛勞動,講求實效;(2)勇于改革,振興農業;(3)團結互助,共同富裕;(4)移風易俗,樹文明新風。
2、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筑業)職業道德:(1)質量第一,用戶至上;(2)鉆研科技,精通業務;(3)遵守勞動紀律,聽從生產指揮。
3、第三產業(服務業)職業道德:(1)樹立服務意識;(2)提高效率;(3)講求信譽;(4)文明禮貌。
(二)勞動合同法
1、勞動合同條款。(一)勞動合同期限;(二)工作內容;(三)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四)勞動報酬;(五)勞動紀律;(六)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七)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
2、勞動合同的期限。分為有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10年以上,當事人雙方同意續延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限期的勞動合同,應當訂立無固定限期的勞動合同。
3、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見《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十三種情形)
4、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見《勞動合同法》規定的十四種情形)。
企業管理與相關法律知識(二)
學習了產業職業道德、勞動合同法和 物權法、合同法
后,我們接著來學習產品質量法、消法及反不正當競爭法。 三、產品質量法、消法及反不正當競爭法
(一)產品質量法
1、產品、產品質量的概念。所謂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產品。產品質量是指產品能滿足規定的或者潛在需要的特性和特性的總和。
2、產品責任歸責原則。不論最終責任應由誰承擔,銷售者對損害都負有先行賠償的義務,在賠償后,如屬生產者責任,銷售者有追償權。
3、訴訟時效法律規定。因產品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自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因產品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用戶、消費者滿10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1、消費者九大權利。即保障安全權、知悉真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獲得賠償權、組織社團權、獲得知識權、人格尊嚴權、批評建議權。
2、民事責任承擔。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后,屬于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于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
3、懲罰性賠償。《消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三)反不正當競爭法
不正當競爭行為11種表現:(1)采用假冒手段損害競爭對手的行為;(2)利用獨占限定競爭的行為;(3)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4)商業賄賂行為;(5)虛假宣傳行為;(6)侵犯商業秘密行為;(7)降價排擠競爭對手;(8)搭售行為;(9)不正當的有獎銷售;(10)損害商譽行為;(11)串通投標行為。